之前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提出:孩子在学校考7至17名,以后更可能成功。他觉得目前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7、到第十七名。缘由就是这类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1、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重压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其实这种中等学生更容易成功的规律被很多人发现,如10、现象等等。《光明日报》在2007年就引用了一个研究数据:在美国,有人过去对200多位学生做过30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目前成功人士中,有多达80%的是在校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而不是那些让人们称为尖子生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是学习成绩非常差,被觉得是朽木不可雕的学生。
透过学习成绩看孩子能力进步
其实如此的说法不无道理,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觉得生活来有8项优势智能:语言、逻辑、音乐、空间、运动、自省、人际、自然。而学习成绩并不可以完全体现孩子全部的智能优势,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少成绩出色的孩子总是是忽略了其它智能进步为代价,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习中去才获得出色的分数,但决定孩子将来是不是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所以,那些学习中等但重视自己各项能力均衡进步的孩子在将来总是更能获得成功。从这一点上讲,爸爸妈妈们不要过于苛刻孩子的学习成绩。
当然,爸爸妈妈也不可以就因此觉得学习成绩完全无关紧要,由于学习也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原因有关,譬如他先天的情绪管理能力、注意力、控制力、风韵特征等,而后天的爸爸妈妈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好坏,孩子对学习的心理体验等也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假如孩子的学习乱七八糟也说明其在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爸爸妈妈准时深思并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在适当的范围内,爸爸妈妈的关注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呈正有关,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绩越关注,则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但假如超出了孩子的学习力,给了孩子太多重压,则孩子可能出现不想上学,状况会变得更糟。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爸爸妈妈应该维持理智的态度,既需重视,又不要给孩子太多重压,更不可以作为衡量孩子是不是成功和出色的规范。